壹、 內容摘要
有效的領導對於一個學校的運作是很重要的,美國全國中等學校聯盟校長工作小組(NASSP)認為,擔任校長的條件包括:問題分析、組織能力、決斷力、有效的溝通技巧和抗壓性等等,除了上述這些傳統的標準外,也須考慮個人的人格特質,以免流於過度重視學術表現。此外,校長也應了解他在學校、社區中所扮演的重要專業領導角色,校長必須有遠見與正確價值觀,還需有決心、有創意、具熱誠,有能力也願意面對問題,找出激勵學校的方法,作出正向改變,並且需憑藉增權賦能(empowerment)而非脅迫的方式,才能夠轉變活化學校氣氛,讓每一個人都能發展所長,以促進推動學校作出改善。
鼓勵具有行政長才的教師參加遴選,可以避免聘用光有出色履歷的人選,或是光會紙上談兵的人選。此外,也應讓家長、老師、學生、社區成員參與討論,找出適任校長的特質,讓各方都能在遴選過程中有參與感。並設立相關實習訓練機構或校外的招聘中心尋求協助,從中尋找、訓練有潛力的人選,並增加女性與少數民族參加學校行政的比例,以落實平權的觀念。
貳、讀後感與回饋
校長是一個校園裡的領航者,也是全校師生的楷模,現今的中小學校長必須經歷「甄選→儲訓→候用→遴選」,讓原本即有資格的候用校長也須經過公開的遴選作業,才能當上正式的校長,借由遴選的過程找到一位真正優質的校長,找到一位真正能符應學校需求的校長,而筆者在宜蘭任教時,確實有落實校長的遴選制度,但調任到桃園任教後,校長卻仍以派任居多,使得遴選條文形同虛設,讀完了Recruiting and Selecting Principalsm這篇文章後,發現美國校長遴選制的嚴謹與完善是值得我們去效法、去改進的。
一位優質的學校領導者須具備1.教育專業能力;2.愛人助人的能力;3.統整判斷的能力;4.計畫管理的能力;5.實踐篤行的能力;6.溝通協調的能力;7.應變危機的能力;8.研究發展的能力;然這些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培訓出來的,不但需要經過測驗、考試,更需要經過實習訓練而來,筆者認為,台灣的校長培訓制度,在實習這方面的時間過於短促,包括師資的實習縮減為半年也實有不妥,畢竟專業是經由長時間所培訓出來的,並非短時間就能有所成效,再加上遴選的委員的組成份子,校外的票數過多,常常關鍵票數都在專家學者或是地方人士,然學校中的教職員工與家長們才是真正的第一線人員,才是之後校長所須面對的主要顧客群,應該將外在的主導力降至最低,這樣的遴選才較公正性。有了完善的培訓過程與公正的遴選制度後,才能建立證照制度,讓每一位儲備校長都具有優質的領導風範,進而才能提升學校效能啊!